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

年齡、教育程度,和職業別與失業率的關係

年齡與失業率的關係
失業率是以失業者占勞動力之比率來計算,也就是以失業者為分子、勞動力為分母。
15~19歲為國中畢業至高中職階段,20~24歲為大專在學或剛畢業(男性服役者為武裝人口),因為15~24歲的勞動力人口偏低,所以算出的失業率高。
25~44歲此組的失業率最接近總失業率,而導致的只要原因可能為初入職場,對於就業環境的不適應所遇到的困難,以及對工作不滿比較的因素較大。
45~64歲這組的工作者通常較為資深有經驗,在職場上的位置也比較高,而且大部分都有家庭要養,因此也不會隨便就辭職。
65歲以上大部分的人都已經退休,這時候還失業的應該都是經濟能力不好的人。
總體來看二千年之後失業率有增加的趨勢,後來有慢慢減緩,應該是國際大環境不景氣的關係,還有產業結構的改變所導致。

教育程度與失業率的關係
不管是在2000年之前或是之後,國中以及高中職的失業率幾乎都較大專為高,且於2000年後彼此間的差距更形擴大。這或許意味著當外在景氣良好或工作機會充裕時,高教育與低教育程度者所面對的失業風險尚稱一致,但當景氣轉差或就業機會減少時,高教育程度者對抗失業風險的優勢便會逐漸顯露出來。

職業與失業率的關係
短缺員工概況▲廠商空缺人數與上年相當


各職類短缺員工狀況▲生產職類人員需求仍最高


▲新竹與中南部科學園區廠商對主管及專技人力需求殷切
在年齡不拘的部分高達80%~100%,顯示廠商用人係仍以實際專業能力為主,年齡不再是考量主要條件。


失業原因
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轉型,導致不同年代的失業原因可能會有所差異,不過最主要的原因仍是對原工作不滿為主。
1.初入職場:可能多為剛畢業的學生,在經驗不足的情況難免會遭逢就業的障礙
2.歇業與業務緊縮:經濟不景氣及產業結構轉型都與此密不可分
3.對原工作不滿:這部份比較偏向於個人對於工作能否適應,而景氣的好壞也多少會影響
4.季節工作結束:主要與非典型雇用工作的增加有關
5.女性結婚/生育/料理家務:所引起的失業則始終是所有失業原因中最輕微的一類,可能原因有二,一為我國女性較不會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而失業,而另一個則是我國女性在結婚後傾向於完全退出勞動市場
6.退休/健康及其他因素:可能與健保制度的實施,以及屆齡退休者願意永久退出勞動市場有關


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dgbas.gov.tw
http://www.stat.gov.tw
http://www.ios.sinica.edu.tw/TSCpedia/
http://statdb.cla.gov.tw/

沒有留言: